十八分的哲思

十八分的魔音,不設防的,馬不停蹄的穿腦而來,彷彿全民公敵一樣,被媒體公審。

十八,如果是一組數字,頂多代表王寶釧的十八寒窯,十八班武藝,十八種劇本,十八種玩法……,但它置於考試卷上,可不得了,這種數字馬上搖身一變成了愚蠢,笨,豬頭,不用功,混球的代言人,不可原諒的。

為何如此?

難道我們全中了知識的魔咒,分數的餘毒,科舉的蠱數,否則為什麼一看十八分就毛骨聳然,彷彿人生除了分數之外,沒有其它似的。

對應一位考了二百三十三分的大學教授之女,選擇泰北高中廣設科一事,成了一大諷刺,這則新聞的重點不是女生撢擇趣而讀的故事,而是她放棄公立高中去讀泰北的驚奇。

的確怪哉!

原來正確的事,被寫成奇蹟,原本錯誤的思惟卻又大肆報導,羅罪於人,讓十八分的孩子簡單想挖地洞洞逃生了。

十八分,具備三種意義──

一是基因;人生下來本不公平,優劣智愚俱在,無法選擇,被生來就笨,何罪之有,怎麼讀都只有十八分,如果他有自知之明,恐怕也苦著‵怨著,想著父母為何不把他生得聰明些,就不至於十八分了。

二是環境問題;這一點我有同感,窮困,貧苦,家徒四壁,可不是人可以自我決定的,從小我就必須一面讀書,一邊工作,或者一邊工作,一面讀書,在書本的時間少,在田裡的時間多,能考得好,才怪?

三是志趣;不喜歡,並不代表不會,歷史上有太多資質聰穎的人,考試都不盡理想,甚至非常不佳者,最後成了大科學家,文豪,企業家,物理學家…關鍵在於志趣,這些人多半把時間花在志趣一事上,沒空答理考試,不想死記,就考得不理想了,這只証明一點,分數與才智無關。

以分量人,實在有欠公允,根本沒有教育哲學。

我最喜歡教育學家對教育的新解構──學到如何學,重點是學到怎麼吸取新知,而非分數,有了分數並不代表表就可以成為大海,海綿,千里馬需要伯樂的,老師不是評審,而是觀察家,發現者,幫孩子找尋一條合於志趣,適合孩子的陽光大道。

孔子在二千多年前不也曾說過,吾不如老圃,吾不如老農,我們朗朗背著,用力考著,銘記於心,真正輪到自己做決定時,為何選擇相信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呢?

孔子用心良苦,竟被我們忽略,老人家想告訴我們的僅僅非常微妙的術業有專攻,行行出狀元的道理,每一個領域都要傑出人才,專業不同,條件自是不同,藝術是一種操作,創意是經,文化底蘊是緯,這些與分數未必有關,或者該說無關。

假使我們沒有讀過書,不到三十歲,未能覺醒此理尚稱有理,這些事我們全經驗了,有人求學時被公認是冠軍讀手,有些人則非也,屬屢敗屢戰者,但三十年後,我們再開起了同學會,發現攻守異位,冠軍不再是冠軍,殿後的未必殿後,各擁一片天。

十八分,事實上只表示了一件事,筆試不如人,但人生長長,靠的只有筆試嗎?分數能証明什麼?我修習西方心理學,主攻臨床心理,對心理測驗也頗有研究,我便曾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問題,用西方的心理測驗,測量非洲人,會不會人人都是智能不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兩個種族的善長領域不同,一為感性,一為理性,一是直觀,另一個科學,用同一種測量方式,肯定不公平。

這使我突兀的想起公平一事,每一個人都奢望在一個不公平的人生裡找尋公平,有公平嗎?不可能的,因為人生靠的是自己的才華與能耐,不靠公平,實力是自我建造的,公平永遠是人為的。

鄉下的孩子與城市人比起來,一出生就不公平了,我們受到現代化的教育機會少多了,無法天天補習,常常苦讀,農事等著我們幫忙,但這是不公平?還是福分?在我身上有了另類的註解,就因為少了城市人的忙於課業,反而使我多了美好童年的幸福,一者以失,一者以得,相較之下,得遠遠多過失。

筆試不如人,讓他展現另類才華如何?如同愛因斯坦,分數不如人,仍可以成為物理大師。

大學甄選即將全面開放,其實是意義重大,它給了貧困孩子一個機會,也給大學一個獨立擇才的機制,不再只是受限於分數,台大醫科的錄取機制漸漸回歸人性,分數只占百分之二十,把善念‵關懷‵慈悲‵愛心等等納放進來,替全民尋找好醫生,這樣的改變需有膽識的,我們該給予掌聲,因為那些分數一流的學生家長,一定會投書抗議的,質疑公平性?但在我看來這才是最公平的,因為人具備了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在心理學家眼中,屬於外在智慧的成績只占百分之十,屬於內在智慧的人格占了百分之九十,它的重要性遠勝過分數;美國哈佛大學早在多年前便把人格擇才一事納入學校的重要政策之一,他們不再只想著天才,把對社會的責任感,遠見,道德放入首位。

我衷心盼著,人格擇才可以成為一種新趨勢,引領風潮。

教育等待一套永續的思惟,而非短利近視的魔法,世上絕無公平的,也非一個學校可以決定,在我看來唸那裡都是一樣的,關鍵在於自己,而非一切的外在,不是嗎?

孩子不是物品,不該被大人操弄,他們有自己的世界,美麗的天空,我們不能,也不配操作,孩子身上自然有一分引領他們走向優勝美地的本能,帶著他們往對的方向前進。

如同李遠哲先生所言,有大學讀是好事,問題在於讀到了什麼?

這句話值得我們思考,教育的方式其實很簡單,順性開發,適才適所就對了,找對了路,即使慢一點,像隻烏龜,也可抵達終點,何恥之有?

十八分有兩種思考。

起點的,那就慢慢來,八十分在後面等著,來日方長。

怕的是,已經終點的,那才可悲。

我擔憂的是,這些人,這些想法,如此斤斤計較,會不會才是注定……十八分…的魔咒。

引用:http://blog.readingtimes.com.tw/ycg1206/archive/2007/08/17/2668.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ulong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